今日大雪。
大雪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,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大雪,十一月节,至此而雪盛也。”因“雪”是寒冷的产物,代表寒雨天气,故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。此时水面凝冰,北风卷地,瑞雪将临,万物冬藏。
由于气温的下降,寒冷的刺激,此时心脑血管也迎来“魔鬼季节”。
气温每下降1°c
心脏病发病率就增加2%
中医学把自然的寒冷称为寒气。如果寒冷太过或人们不能正确保暖,寒气就会变成六淫之一:寒邪。
寒邪对人体有以下几个损害特点:
(1)寒为阴邪,容易损伤人体阳气。
(2)寒主收引,可能导致经脉痉挛、肢体蜷缩。
(3)寒凝血脉,可能导致栓塞。
(4)寒邪往往潜伏在体内,等待时机引发疾病。
(5)寒邪常常与其他病邪一起致病。
张仲景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以“寒”冠名,可见寒邪对人体的影响非常重要。人体是恒温的,但调节温度的能力有限,因此容易受气温影响。寒冷时,人体通过收缩血管来减少散热;此外,冬季天气往往干燥,导致心血管系统血压升高、心率加快、血液浓缩和血流缓慢,这增加了心脏的负担。因此,天气寒冷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
有研究报告称,气温每下降1℃,心脏病发病率就增加2%。
血液循环如同我们生命的运河,是维持人体基本运转的生理基础。顺畅的血液循环能及时地将营养等物质运来并滋养人体的每个器言,同时又运走垃圾,避免淤堵,保障身体健康。因此,冬季养生要御寒保暖,多多留意自己的心脑血管问题。
冬季适当进补
改善心脑血管健康状态
吃得健康,是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!无论是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,还是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指南》都明确指出,健康饮食能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,不健康的饮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对此,大家在饮食方面需注意,以低盐低脂、清淡饮食为主,按时进餐、饮食有节,多菜少肉七分饱。
冬令时节虽然适合进补,但应避免盲目进补,避免摄取高热量、高胆固醇、高脂肪类等食物。中医对血脂的研究也较为透彻,临床上常将高血脂归于“痰浊”、“血瘀"的范畴。当人体气血津液代谢失常,凝聚成痰,精化为浊,痰浊水湿内聚,则引起病理性改变。而且长期患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,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[1]。
日常中可以适当补充能改善心脑血管健康状态的营养物质,比如丹参、山楂、三七等,活血化瘀。
其中,“丹参、三七"为经典药对,《中药药对大全》有所记载,丹参治风痹足软,通利关脉,活血,通心包络[2]。丹参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凝作用,还有改善微循环、抗凝及促纤溶作用[3]。三七止血,散瘀,定痛。治赤目痈肿[4]。三七总皂苷可抗心律失常;抑制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;扩张血管,增加脑血管流量[5]。
同时,心脑血管健康养护日常还需注意:
√ 生活有规律,早睡早起,每天睡足8小时,避免熬夜工作、精神紧张;
√ 规律运动,避免久坐,保持正常体重、增强心肺功能;
√ 戒烟限酒,吸烟与冠状动脉硬化明显相关,大量饮酒可使血压升高,增加心脏负担。
无限极健康养生理念建议您:
吃得健康,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。平常要做到饮食有节,即食物结构要荤素搭配、吃顺应季节食物,进食有规律,避免暴饮暴食、过冷过热、冷热交替。同时还要注意起居有常、运动有度、情志有衡,坚持四合理,守护身体健康。
参考文献:
[1] 《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(2023年版)》
[2]《本草纲目》人民卫生出版社,759页
[3]《中医大辞典》人民卫生出版社,342-343页
[4]《本草纲目》人民卫生出版社,767页
[5]《中医大辞典》人民卫生出版社,53页
本文部分内容来源“广东中医药”微信公众号、“养固健”微信公众号。
0
换一换